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要闻

新闻动态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上海工匠馆开馆!来这里体验何为匠心 何为工匠精神

文章来源: 浏览次 2019-09-29 00:00:00

  上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上海,也是中国民族品牌的发源地和集聚地,能工巧匠的孕育地。伴随历史变迁与发展,“上海师傅”已成为“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如何传承好、发扬好上海工匠精神?

  9月28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已经有90年历史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楼经过外墙整修焕然一新,“时代奋斗者”――上海工匠馆在一楼正式开馆,重现“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荣光。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既是一部上海产业发展的浓缩史,更是上海成千上万产业工人的奋斗史。上海工匠馆将打造成为展示工会形象的新阵地、弘扬工匠精神的新高地、引领青年成才的新灯塔,开放时间为每二至周日(9:00―17:00),市民游客可免费入馆参观,团体参观可预约。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张工,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共同为上海工匠馆揭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副市长彭沉雷等出席开馆仪式。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以物见技、以技见人、以人见精神”的展示原则,上海工匠馆以“时代、人物、技艺、成果”为展示要素,以实物、模型、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方式,展示了纺织机、工具磨床、玉兔二号、北横通道盾构、981钻井平台、万吨水压机等150余件实物或模型,讲述了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王军、胡双钱、王曙群等100余位上海工匠的故事。馆内还采用了较多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互动装置等,如“上海工匠铸就城市荣光”查询屏、“魔镜墙”趣味问答、5G体验等互动设施10余项。

  上海工匠馆的建设还引入了众筹办馆理念,本市各级工会积极响应,献计献策、收集展品、捐献实物、订制模型。不少上海工匠都积极投身工匠馆的建设中,例如:已故的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上海工匠李斌生前把亲手做的“指环王”零件交给工匠馆筹建组;上海浦宇铜艺装饰制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设计总监、上海工匠李西岳不仅捐献了沧州铁狮,还亲自设计、制作工匠馆牌匾和铜章墙,为观者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铜艺制作风采和艺术效果。

  当观众走进上海工匠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维立体放映厅,一部《东方潮涌百年匠心》的短片,讲述着海派工匠百年以来的荣耀时刻。展厅按时间轴划分的四个部分(1843年-1949年,1949-1978,1978-2012,2012年至今)与影片呼应,阐释着“中国近代工业的浪潮源起上海,未来中国制造由上海领航”的精神内涵。

  初生萌芽

  1843至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产业初生萌芽,汇聚“能工巧匠”。翻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海从一个滨海县城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沿海港口,是无数民资企业家和手工匠人的付出,正是他们以精雕细琢、静思巧做的匠心,成就了上海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盛名。

  在这里,透过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机器动力兵轮――恬吉号的船模,可畅想江南制造总局当初的辉煌。在江南制造总局的电子沙盘对面,民国时期的老外滩,映入眼帘。印象中,在黄浦江西岸万国建筑群大多由外国设计师设计,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万国建筑群中百分之五十的建筑由上海人建造。展览墙上,一副陶桂林与上海国际饭店的图片,背后隐藏着一个小秘密,当时的国际饭店震撼到了一个17岁的少年,他至此之后立志要成为建筑师,这个少年就是贝聿铭。如今,贝聿铭的精神又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便创造了纺织、机器制造、面粉等行业的繁荣鼎盛。展馆内还原了当时华生“老厂长”杨济川工作的场景。当时杨济川为了与美国产品较量,把华生电风扇放在繁华的南京路商店的玻璃橱窗里连续转了一年多,天天更换绑在风罩上随风飞舞的彩色纸带,纸带上注明已日夜运转的天数。杨济川旁边飞舞的“纸片”,是邹韬奋先生1931年撰写的《创造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全文。

  自力更生

  追随老工匠的步伐,时间来到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是一段自力更生、孕育“上海制造”的历史。在万吨水压机等大型制造设备的研制,航天、纺织、建桥、造船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一批批“上海老师傅”,他们以“蚂蚁啃骨头”精神,团结协作、匠心报国,为上海建设先进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在这段历史展陈区域,一枚火箭引人注意。这是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南汇发射的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开启了我国飞向太空的第一步。火箭一旁,是令上海工业为之骄傲的万吨水压机一比八点五模型。在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的过程中,沈鸿、林宗棠、唐应斌等上海工匠闯过“金、木、水、火、电”五大关,1962年6月,我国第一台23.65米,相当于7层楼高的12000吨锻压水压机终于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重型机器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何为“金、木、水、火、电”?观众在这里可以通过一部《勇闯五大关》互动影片揭晓答案。

  “一辈子不离开船,不离开海洋”,许下这一承诺的是解放后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远洋船长贝汉廷。他曾先后驾驶15艘远洋轮船,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港口,1985年在“香河”轮上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图片墙下方展示着贝汉廷使用过的六分仪、磁罗经与望远镜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