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讴歌英雄和人民 吹响红色精品集结号
当代舞台,红色题材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在激情昂扬的创作热潮中,涌现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上乘之作。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唱响了沂蒙革命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英雄赞歌,在民族歌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杂技团海派杂技剧《战上海》分别用舞蹈与杂技的语汇,富有地域特色的元素以及现代气息浓郁的审美重新演绎上海解放故事,既叫好又叫座;由上海沪剧院最新创排的沪剧《一号机密》,也创新性地采用抒情的艺术手段展现党的地下工作……这些作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培根铸魂,在文艺作品中树立英雄群像,追寻赤诚初心
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在之前的演出中,令很多观众禁不住流下热泪。
沂蒙山,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仅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累计有120多万人参与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将士血染沙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唱着喜歌上战场,敢拉阎王当伴郎”,沂蒙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歌剧《沂蒙山》是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范例,是作家、艺术家努力实现“三精”统一、勇攀文艺高峰的结晶。对此剧导演黄定山和他的创作团队而言,这是一次心怀敬意弘扬红色文化的创作过程,也是坚持民族歌剧守正创新的成功实践。
剧组多次赴沂蒙老区采风和体验生活,反复重温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深切感受沂蒙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为剧目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歌剧《沂蒙山》已连续演出超过70场,并在今年8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所到之处,军民一心、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令观众无不动情动容。
信仰的力量有多强?看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后,许多观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中共地下党员李侠在被捕前发出的最后电文。据《中国共产党上海史》,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市区共有地下党员8665人。八千多名地下党员加之数万人的外围组织,形成了一支阵容坚强的队伍,为配合解放军解放上海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李侠的原型之一便是在上海解放前夜牺牲的烈士李白。
上海歌舞团立足于革命历史和上海特色,充分发挥舞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的动人演绎。它历经两年酝酿,首演后一鸣惊人,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也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到今年年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迎来第100场演出,它用唯美的舞蹈意象,留住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矢志不渝、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革命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在话剧《三湾,那一夜》中,观众重温历史。话剧取材于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三湾改编”这一历史事件,聚焦于三湾那一夜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会议。剧中重点阐释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思想法宝。
十年前,编剧王宝社跟随八路军出身的父亲第一次去三湾参观时,就被那段改编的艰难历程所震撼,这个故事深深印刻在了他的心中。十年间,王宝社前往各地采访积累素材,多次赴三湾采风,扎根当地体验生活,七易其稿,创作出了这部史料丰富、情节精彩的戏剧作品。
话剧《三湾,那一夜》已在北京上演20多场,它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在风云激荡中熔铸人民军队之魂的政治远见和艰难历程。经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晖的倾情演绎,剧中34岁的青年毛泽东形象生动传神,几场会议论辩和独白表演荡气回肠,发人深省。作品打破了人们对主旋律的刻板印象,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这一历史里程碑事件的回顾,无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科书。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追寻初心和使命,这些优秀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展现了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工作者,时刻牢记为人民创作的宗旨,用艺术的真,筑起信仰的丰碑,自觉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力争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