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信息要闻

新闻动态

  • 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中兴通讯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嘉兴二期)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公司主题教育实地研学培训班
  • 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上海民航“学思贱悟新思想,凝心铸魂强根基,踔厉奋发新征程”主题活动
  • 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河北某单位团委2023年度团青专题培训班

联系我们

红色教育的课堂 · 思想锻炼的熔炉

联系人:叶主任

电 话:18079690009

Q Q:645260548

邮 箱:645260548@qq.com

地 址:上海市奉贤区望园路1698弄31号22幢4层4187室

苏智良:近代上海这块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空间,何以成为中共“初心之地”?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浏览次 2020-01-20 00:00:00

  【编者按】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在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看来,原因有各种,其中城市空间是一个重要因素。上海城市众多的街区、建筑为建党人士提供了多个活动空间,由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以下是他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演讲。

  明年,我们就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总书记总书记说,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相关的研究有很多,列出的原因包括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等。我今天主要从城市空间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角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些重要特质

  先来谈谈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城市迅速成长,工商业发展,出版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由此,上海逐渐呈现出一些特质。我简单梳理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的工业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占全国60%以上,金融占到80%左右。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生机勃勃的工业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发展壮大,这使得上海拥有中国工人阶级最庞大的一支队伍。陈独秀曾反省,五四运动后,北方文化运动,其最可痛心,“为北京市民之不能醒觉,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上海的反应则不同,五四运动发生几天后,工人、市民纷纷响应,掀起罢工。上海工人公开提出政治诉求:“吾辈数十万工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罢工目的是为了“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二”,是为了“格政府之心,救灭亡之祸”。工人阶级的成熟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联通的重要窗口。上海建立各种连接外国的远洋航线,成为中国最先结缘全球化的城市。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89名由海路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的“因幡丸”(InabaMaru)邮轮在汇山码头起航。到1920年12月15日止,两年内先后有1600名中国学生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联袂留法,其中包括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陈毅、李维汉、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聂荣臻等,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此外,当时有50多个国家的10多万外侨生活在上海,爱因斯坦、卓别林、萧伯纳、杜威等名人先后访问过上海。

  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银行,畅通的通讯,新思想、新思潮迅速传播,使得共产国际将上海视为东方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1920年维经斯基来到上海,身份是俄文《上海生活报》记者。1920年5月,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在上海成立,下设中国科、朝鲜科和日本科,维经斯基任临时执行局主席。

  上海是中国现代新文化中心和思想舆论传播重镇

  如果说,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些基本“硬件”的话,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一条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上海是现代新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催生和集合着一批新型知识人群体。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就已有500多所新式中小学,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思想活跃的群体。新思潮新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上海传入中国,一大批现代文化机构亦借此应运而生。福州路文化街上,聚集着300家大小不等的出版公司和书店,后来被誉为“民国三大书局”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就在这条路上。

  文化的“工业化”初步奠定了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文化与舆论中心的地位,通过廉价的普及版书籍报刊,迅速地制造出人数可观的阅读公众群体。传播媒介所形成的网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主义出版事业的主要中心。受俄共(布)派遣来华的刘江也说,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并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

  出版印刷业的发达,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马克思主义学说也逐渐传入上海。1898年,上海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近世社会主义》,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译著,书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及其学说,称其为“一代之伟人”,其学说为“社会主义定立确固不拔之学说”。1907年,上海的世界社出版《近世界六十名人》,第一次刊登马克思肖像,后来被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用作封面。此外,重返上海的《新青年》迅速转向,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文化繁荣与自由的上海成为先进文化人的向往之地。出生绍兴的邵力子在20岁中举后,放弃考进士的念头,来到上海求西学;赴日留学后,再返上海主持《民国日报》。1920年3月,在北京参加工农互助团因内讧而失望的施存统,与俞秀松来到上海,他俩本打算去福建漳州,投奔有“社会主义将军”之称的陈炯明。但在《星期评论》社与上海知识分子交流后,决定“投靠军队,不如投身工厂”,施氏成为该社的辅助人员。